把时间倒回到2018年,那些曾经试图在VR风口上驰骋的大厂商和创业公司们,都感受到了什么叫“冷”——曾经在2015年被疯狂追捧的VR产业骤然降温,声量大的公司都在市场的表现上交出了很不好看的答卷。但2020年“镜面”一翻转,大家的精气神儿好像一下子又回来了。此前被诟病的核心技术问题,导致延迟太高,体验差,似乎伴随着5G的发展和技术突破,画面成像突破3000PPI,几乎消除了在佩戴过程中的所有眩晕感。
其实,更值得注意的变化,或许还在技术之外:
首先,许多新的VR硬件和产品被挤出市场,口碑也没有下降。看看苹果公司,不仅有眼镜手套,还推出了最新的oculusquest2,虽然市场上反应不温不火,但该公司还是加大了收购力度,并计划开发许多大型知识产权游戏的虚拟现实版本。
其次,价格、内容和性能之间的平衡达到一个临界点,商业价值才能出现。更大、质量更好的设备往往会因为价格过高而使消费者望而却步,但到2020年,虚拟现实的商业化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。2018年推出的VR游戏半价;今年2月发布的谷歌第二代智能眼镜产品“玻璃企业版2”起价也仅为999美元;特别是对于某些大公司来说,显然没有那么在意价格。其实,虚拟现实已经真正成为一个生产工具,比如迪斯尼团队就用它来创建2020年的动画电影和精灵向导。
此外,看来遥远的VR发展生态学正开始扎根。在上一轮的风口中,许多运营商都推出了自己的云虚拟现实平台,但终端用户兴趣不大,开发者的影响力也很小。加上大量的生态体验,比如微软的全息镜头,你不可能只在第二代产品上安装来自一代产品的应用程序;谷歌的虚拟现实平台在运行时就非常热门。还有许多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平台……如果没有世界各地开发人员的参与和创新,普通消费者将不会对虚拟现实设备和有限的内容感兴趣。
但在2020年,一些有趣而新颖的虚拟现实应用,在全球流行的背景下,打破了原来的模式,让人们纷纷感叹:你还能这样玩吗?例如,在印度,数以亿计的人被禁止做礼拜,企业家们已经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他们的寺院中,并创造了应用程序,这样信徒就可以在网上接受洗礼和祝福,从而赢得了无数真正羡慕的用户。
西班牙巴塞罗纳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对50名易受暴力侵害的14至18岁青少年进行了VR虚拟环境治疗,发现他们愤怒的频率和强度显著下降。欧洲媒体公司推出了一款虚拟现实应用,用户可以在家中观看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禁区,并与珍稀标本进行互动。
谁能激发开发人员的异想天开,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安卓或苹果?如果最后一轮VR的沉默,是在错误的时间,那么2020年,无疑让VR遇到了正确的人,并可能等待一场美丽的邂逅,让梦想变成现实。
这一点,在中国,就逐步在拥抱着这个趋势。
一方面,VR体验要真正满足消费级的要求,需要通讯网络、AI算法、云服务等各方面来保驾护航,比如用云来进行VR内容的渲染,以弥补终端设备运算能力的不足;借助算法来识别VR游戏、VR视频等任务来优化网络性能,减小终端网络的时延;为VR硬件集成通讯芯片,使其像手机一样可以自由移动。而中国诸多优秀的科技公司、云计算厂商等等,都有着不输给国际头部巨头的实力与技术积累,甚至在本地化、客户服务、垂直场景等方面更有优势。从这个角度看,中国不仅不会缺席,还将成为推动VR产业向前发展的关键。
如果说,上一轮VR风口源自于“告别现实”的技术概念,那么这一轮VR热潮则依附在“拥抱现实”的真正价值与应用潜力。
而技术与现实中产业的融合,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。举个例子,国内许多钢厂已经开始将VR引入到自动化生产当中,利用VR眼睛来识别炼钢炉里的化学成分,不需要技术人员拿勺子舀出来在外面进行化验,大大提升了炼钢速度,增强了合金钢能力。而在煤矿中,大量的露天场地与杂乱的作业环境,VR引入的细节处理就更复杂一些,都需要科技厂商与垂直行业专家坐在一起去商讨。
VR技术价值要真正落地,是一个漫长且深入的过程,中国玩家的身影必然是不可或缺的。既然是一场马拉松,那么是不是早早出场来个惊艳亮相,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。
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发展,虚拟现实技术逐步走向成熟,拓展了人类感知能力,改变了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。世界VR产业大会在2018年永久落户江西南昌,经过几年的努力,越来越世界的南昌,正在VR赛道上砥砺前行——戴上VR眼镜,新疆喀纳斯湖的美景实时呈现眼前;通过VR修复技术,观众可以仔细观赏景德镇御窑昔日盛景;将中药材进行AR扫描识别,即可进行交互学习……虚拟现实技术解锁的多种应用新场景正在变成现实。